全球財經連線|我國增發國債1萬億 提振市場信心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施詩 上海報道
中央財政將增發1萬億元國債
經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24日表決通過,中央財政將在今年四季度增發2023年國債10000億元,增發的國債全部通過轉移支付方式安排給地方,支持災后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當前增發國債超出市場預期,釋放了怎么樣的信號?對四季度和明年的經濟運行帶來什么影響?我們來聽聽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的解讀。
增發國債有助于提振市場信心
王青:本次增發國債1萬億,用于災后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其中,今、明兩年分別實際使用5000億。我們認為,這一方面意味著財政政策保民生持續發力,有助于彌補抗災短板,切實增強我國抵御自然災害的韌性;與此同時,這也將在國有土地出讓金收入持續下滑的背景下,有效緩解地方政府財政收支壓力,并使得地方政府能夠在今年底、明年初拿出更多財政資源穩增長,其中包括保持基建投資增速處于較高水平。我們認為此項措施超出市場預期,有助于提振市場信心,鞏固三季度以來的經濟復蘇轉強勢頭。
四季度GDP增速有望升至5.5%
王青:我們判斷,四季度GDP增速有望進一步升至5.5%,全年經濟增長將達到5.3%左右,完成全年“5.0%左右”的增長目標已沒有懸念。事實上,考慮到這筆資金還將在明年繼續投放,這意味著至少在明年上半年,穩增長政策還會持續發力顯效。這將有助于引導2024年宏觀經濟持續向常態化運行水平回歸。我們估計,明年宏觀經濟有望繼續運行在5.0%左右的中高速增長軌道,而且經濟內生增長動能會進一步修復。
金融影響方面,增發1萬億國債,主要由銀行購買,央行會通過加大貨幣投放來支持,包括降準或加量續作MLF等。這意味著四季度寬貨幣進程會進一步加快,也會提振市場信心。
赤字率將上升至3.8%左右
全國財政赤字將由38800億元增加到48800億元,預計赤字率由3%提高到3.8%左右。此次增發國債之后,2023年將成為近年來赤字率最高的一年。要如何看待赤字率的提高?明年財政政策還應如何調整?來聽聽開源證券宏觀經濟首席分析師何寧的解讀!
有望提振基礎設施投資
何寧: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批準國務院增發國債和2023年中央預算調整方案的決議。這個事情無論是從對擴基建、穩增長的一個影響上來看,還是對于后續突破赤字率的限制,進行中央加杠桿來講,都是具有長遠的意義。
首先,根據報道,預算調整之后,全國財政赤字將由3.88萬億元增加到4.88萬億元,預計赤字率由3%提高到3.8%左右。這個1萬億元國債發行之后,資金全部轉移支付給地方。也就是說今年來看,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比年初增加5000億,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加5000億,這一次是納入特別國債的管理,而且這一次國債是以公開方式來發行。
就影響上來講,首先第一點,我們認為有望提振基礎設施投資,全年GDP增速可能會達到5.5%。因為從使用方向上來講,這一次發行國債將重點用于8大方面,主要是災后重建、防洪治理、自然災害應急能力提升等等。那么我們對標1998年到2000年的中央財政赤字預算的一個調增,其實還是釋放了一個中央財政擴張的積極信號。
至于對于基建和經濟的影響,我們參考了過往的杠桿倍數來進行測算。比如說參考1998年到2002年,當時的長期建設國債的杠桿約5倍,那么這一次我們假設杠桿倍數5倍,基建的項目平均工期約為4年,經過測算,我們認為會拉動今年的基建增速和GDP增速分別是0.74和0.13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在我們最初的預計之外,今年的GDP增速可能是在5.2%到5.3%的基礎之上再上升0.1個百分點左右,也就是說高一點的話可能會觸及到5.5%。
對于明年的話,因為整個基建的項目周期的工期的一個影響,對于明年的基建增速和GDP增速,我們覺得會分別拉動5.4和1個百分點,這個是對于實體經濟的影響。
預計明年赤字率仍會突破3%
何寧:對于銀行間流動性和債市供給可能會造成一定沖擊。因為政府債凈發行增加可能會造成銀行間流動性的偏緊,所以我們認為這一次發債,對于央行來講,四季度可能會對沖流動性的緊張,來進行公開市場凈投放降準等等操作。
對于明年的影響上,我們覺得這一次突破赤字率的限制,這個表明有兩個方面,第一是明年的經濟增長的目標,還有明年的整個宏觀的基調,我們認為有可能是比較積極的。
因為這一次的提赤字,包括國債的發行,它形成實物工作量會對明年形成一定的提振。第二,就是赤字率突破3%的限制,今年調整到了3.8%。明年我們認為仍有望進行中央加杠桿,也就是說明年的赤字率我們認為仍然會突破3%,來配合整個經濟恢復經濟增長的一個需要。
增發國債對市場產生什么影響
受此提振,反映到市場層面,周三上午,A股繼續反彈,水利、基建板塊開盤大漲。怎么看待增發國債對股市的提振作用?而本次國債增發將主要投向基建領域,對基建行業、地產產業鏈將帶來什么影響?來聽聽英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鄭后成的解讀!
本輪增發國債對A股提振有限
鄭后成:從理論上看,增發國債助力我國宏觀經濟企穩,總體利多A股市場,但是從歷史經驗看,1998年6月、2007年6月、2017年10月、2020年3月我國4次增發國債,并不總是對A股市場形成有力提振。并不是每次增發國債,上證綜合指數就一定上漲。此外,即使增發國債之后上證綜合指數出現上漲,其主要推動力,或者說核心決定因素是宏觀經濟從復蘇走向繁榮,如2007年的牛市,以及2023年3月的疫后復蘇,而不僅僅是增發國債的緣故。
我們認為,本輪增發國債對A股市場的提振作用有限。這一判斷的依據有以下幾點。第一,增發國債將增加債券市場的供給,壓低債券價格,抬升無風險利率,在分母端對A股形成利空。第二,從我國宏觀經濟看,雖然三季度GDP增速好于預期,但是我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額累計同比在負值區間持續下探,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宏觀經濟形成壓制。第三,從全球宏觀經濟看,在10月美國制造業PMI重返榮枯線之上,疊加10月美國CPI同比好于預期,不排除年內美聯儲再次加息的可能,利空人民幣匯率。以上三點均對A股市場形成一定壓力。
增發國債對基建投資增速起到較強支撐作用
鄭后成:據財政部介紹,此次增發的國債將重點用于基建領域的八大方面,包括重點防洪治理工程、其他重點防洪工程、灌區建設改造和重點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城市排水防澇能力提升行動等。
進入2023年我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完成額累計同比持續承壓,其中,9月水利、環境、公共設施管理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累計同比錄得-0.10%,時隔18個月首次進入負值區間,主要受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以及公共設施管理業的拖累:9月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累計同比錄得-1.80%,較前值下行0.60個百分點,連續5個月位于負值區間,與此同時,9月公共設施管理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累計同比錄得-1.20%,較前值下行0.60個百分點,連續2個月位于負值區間??梢?,此次增發國債具有很強的“對癥下藥”的特征,且相關領域尚有較大的拉升空間,預計拉升力度較強,大概率對基建行業,以及基建投資增速起到較強的支撐作用。
反觀地產產業鏈,大概率會受益于增發國債對基建領域的溢出效應,但是總體而言,房地產市場的邏輯與基建領域的邏輯并不完全一致,使得增發國債對地產產業鏈的利好程度,以及對房地產投資增速的拉升作用較為有限。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節目嘉賓意見僅代表本人觀點。)
策劃:于曉娜
監制:施詩
責任編輯:和佳
記者:謝鴻州
制作:李群
拍攝:李群
新媒體統籌:丁青云 曾婷芳 賴禧 黃達迅
海外運營監制: 黃燕淑
海外運營內容統籌: 張然
海外運營編輯:唐雙艷 吳婉婕
海外項目經理:莊歡
海外商務合作: 黃子豪
出品: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