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果鏈棄子變身華為概念頂流:歐菲光的明牌、暗牌,與后手丨21硬核投研
21世紀資本研究院研究員 張賽男 在“六連板”持續大漲之后,10月17日、18日,歐菲光(002356.SZ)的股價有所回調,但在某股吧內,其人氣仍占據A股市場前列。
在這波華為新機發布疊加問界新M7上市等消息之下,巨大的關注和資本流向華為產業鏈。而要數這一輪行情中最耀眼的公司,非歐菲光莫屬。
自9月28日至10月13日,歐菲光連續漲停,區間累計漲幅達76.98%,截至10月13日收盤報10.30元。10月16日,歐菲光收漲近3%,報收10.6元。10月17日,歐菲光股價早盤翻紅后有所下滑,報10.5元,市值342億元。相比行情來臨之前,幾乎翻番。
回憶過去,歐菲光上次受到全網關注,還是2020年被剔除蘋果供應鏈的時候。時移世易,如今歐菲光沾上了華為的光環,從彼時的“落魄少年”搖身一變成為近期A股市場上最耀眼的明星。
這是一個充滿反差和矛盾的勵志故事,資本市場就偏愛這樣的“困境逆襲”。
面對洶涌而來的關注,歐菲光三緘其口,始終未正面回應與華為的關系。
三年蟄伏期,歐菲光到底做了哪些改變;其與華為的合作有哪些讓人想象的空間;這“潑天的富貴”輪到歐菲光了,它接得住嗎?
“華為供應商”虛實
為保護客戶信息和機密,供應商通常會被要求和客戶簽訂保密協議。作為曾經的蘋果供應商,歐菲光對這一套商業原則早就爛熟于心。因此,當被問及與華為的供貨關系時,其也深諳此道。
連日來,無數的電話涌向歐菲光詢問其對華為供貨的細節,但公司始終沒有透露分毫。
21世紀資本研究院致電其公開電話,也沒有獲得公告以外的其他內容,其稱“不方便透露客戶信息”。
但其華為供應商的身份,在資本市場上儼然已是一副“明牌”。
各種消息來源顯示,歐菲光攝像頭模組進入華為手機Mate 60系列供應鏈,并占絕大部分份額,包括后置攝像頭、前置攝像頭、還有指紋模組,單臺價值在500-600元。此外,為了保證訂單生產穩定,歐菲光南昌工廠增加多條產線。
21世紀資本研究院注意到,南昌歐菲光工廠開啟了新一輪招工,招聘小時工開出了23元時薪的工價。
招商電子研報也指出,華為高端機崛起有望帶動復蘇,建議關注攝像頭模組廠商歐菲光、立景創新等,鏡頭廠商舜宇光學等。
而歐菲光董事長蔡榮軍針對華為手機訂單情況“倔強的活著”的回復也顯得意味深長。
21世紀資本研究院從接近歐菲光的產業鏈人士證實,歐菲光確實是華為攝像頭模組的供應商,且“占比不小”。
那么,歐菲光華為的合作是否有跡可循?
有。實際上在早些年,一眾供應鏈企業并不避諱客戶身份。
2017年歐菲光年報就顯示,其與華為、小米、OPPO、VIVO、三星和聯想等知名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合作關系并保持及時高效互動,奠定了公司在微攝像頭模組、觸控顯示和生物識別模組主流供應商的行業地位,并獲得華為頒發的 “2017年度核心合作伙伴獎”,獲得華為授予的“質量優秀獎”。2019年,歐菲光獲得華為“質量優秀獎”。
2020年,外部環境發生變化,供應鏈安全問題愈發受到重視。也是在這一年,歐菲光被蘋果剔除供應鏈名單,陷入巨額虧損,元氣大傷?;虺鲇诙嘀匾蛩乜紤],此后歐菲光的年報中,才難覓大客戶身份的蹤影。
三年蟄伏
2021年,對于歐菲光來說是異常艱難的一年。
一方面失去了蘋果這個大客戶,另一方面,由于疫情影響等,國際貿易環境發生了較大改變,對行業也造成影響。
雖然2020年之后難以從公開信息獲得歐菲光和華為合作的確切狀況,但2021年的年報,還是隱隱透出一些信息。
歐菲光稱,影響公司業績大幅下滑的原因,除了蘋果終止采購外,H客戶智能手機業務受到芯片斷供等限制措施,導致公司多個產品出貨量同比大幅下降。
“H客戶”的指向市場心照不宣,這也從側面說明,其在歐菲光的業務占比中并不小,因此才會對后者的業績表現有所左右。在2023年半年報,歐菲光仍提到H客戶對其業績的影響。
回頭來看,美國對華為斷供的這幾年,也是歐菲光“去果鏈”生存的艱難時刻。
2021年,由于丟失了蘋果訂單,占據歐菲光最大業績來源的光學光電業務斷崖式下跌,營收由上年368.4億元下降為164.5億元,該業務主要涉及手機攝像模組和光學鏡頭,營收占比超過70%。
但該業務仍然是歐菲光的基本盤,于是,其在脫離蘋果陣營后,一方面升級光學業務,開拓和鞏固安卓市場;另一方面尋找新的業務增量,比如智能家居、VR/AR、工業、醫療等專用攝像系統領域,但重點還是在智能汽車業務。
在光學業務上,智能手機是最重要的應用,2022年年報顯示,其正向中高端進行發力,是中高端攝像頭產品的主力供應商,正積極布局交換鏡頭、偏振濾光等模組新技術。高端鏡頭加速滲透,團隊歷經多年技術沉淀,突破高端鏡頭技術壁壘;一億像素7P光學鏡頭和潛望式3X長焦鏡頭啟動小批量產;長焦鏡頭、微距鏡頭和超廣角鏡頭等多性能產品,均已進入國內主流手機廠商鏡頭供應鏈。
但從數據來看,歐菲光的光學業務還未徹底恢復元氣。2022年,該業務營收為103.8億元,同比下滑36.9%。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收44.40億元,同比下滑19.49%。
上半年是消費電子的淡季,相關的業績拉動或要在下半年才有所體現。目前來看,下游訂單對歐菲光能帶來多大的拉動作用仍需觀察。一個積極的信號顯示,今年第二季度,歐菲光的歸屬凈利潤已經歸正。
汽車電子漸入佳境
在脫離果鏈之后,歐菲光迅速將汽車電子業務作為重點。
在2021年度業績說明會上,歐菲光表示:“公司將智能汽車業務作為重點開拓的業務領域,從研發、市場銷售、生產等全方位加大資源配置,力爭實現到2025年智能汽車業務收入規模行業領先?!?/p>
21世紀資本研究院注意到,實際上,早在脫離蘋果產業鏈前,歐菲光就在智能汽車領域有所拓展。
2015年,公司就成立了上海歐菲智能車聯有限公司。2016年3月,歐菲光參股北汽新能源公司,成為北汽新能源TR1供應商,同年6月,收購華東汽電和南京天擎。同年11月,公司完成非公開發行,募資13.67億元,其中8億投入智能汽車電子建設項目。
2018年,歐菲光收購富士天津鏡頭工廠,包括富士膠片的手機、車載鏡頭及攝像頭相關的專利權和專利申請權等985件,進一步加強在車載鏡頭方面的布局。
21世紀資本研究院了解到,經過幾年發展,歐菲光汽車領域分智能中控、ADAS(智能駕駛)、車身電子三大分支的布局。
智能駕駛系統方面,布局車載攝像頭、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駕駛域控制器產品線。智能中控方面,開發智能座艙和全數字智能儀表。車身電子則在軟件方面發力,同時自產硬件。
據其披露,目前公司已取得20余家國內汽車廠商的供貨商資質,并積極進行國外汽車廠商的供應商資質認證。
從數據上看,汽車業務保持著一枝獨秀的狀態。上半年,歐菲光光學業務和微電子業務都出現下滑,但智能汽車類產品維持了3.42%的增長,實現營收6.2億元,占比9.75%,比重較上年同期提升超2個百分點。
在今年4月舉行的歐菲光核心干部動員大會上,董事長蔡榮軍這樣定調2023:“我們要開啟恢復增長,實現回歸的新階段?!?/p>
他說,“經歷了2022年的最低谷,2023年公司已經筑底企穩,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我們要吹響‘反攻號角’,向上攀登,全力以赴,全員提速,共迎曙光,實現強勢回歸?!?/p>
2023年的歐菲光,至少在股價上實現了一次閃亮的“回歸”,但距離700億元的市值巔峰期仍只在山腰。